您的位置:首 页 > 历史小说 > 古至近 > 古至近目录 > 章节目录 第六章 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古至近 章节目录 第六章 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    1.时间:汉武帝时期

    2.提出者:董仲舒

    3.背景:

    1) 汉初,统治者实行“无为而治”,导致思想领域混乱2) 封建大一统局面受到挑战3) 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

    4.主要内容

    1)君权神授;2) 天人合一:3)天人感应:4)三纲五常

    5.作用: 有利于加强皇权,维护君主专制制度,但道德层面的束缚无法真正制约皇权。

    6.教育

    官方兴办太学,将儒家五经定为官方教科书,任命儒学家为五经博士,规定太学生必须是五经博士的弟子,太学毕业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予官职,首次实现了读书和做官的有机结合。

    地方组建地方教育系统,教授儒家经典。

    7.影响: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。

    二、宋明理学

    1.背景

    ①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,使许多士大夫转而追求个性解放,精神自由。

    ②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道思想兴盛。

    ③唐朝统治者实行“三教并行”(尊道、礼佛、崇儒)政策,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。

    ④唐宋时期,儒学家展开抨击佛道,复兴儒学的运动。

    ⑤宋代统治者要求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。

    2.理学定义: 以佛道思想重新解释儒家义理

    (1)程朱理学

    1“二程”(程颢、程颐)

    1) 世界观:宇宙万物的本源=天理=伦理道德

    2) 认识论:格物致知(明道德之善恶,非明辨科学之真伪)

    2.朱熹

    1) 世界观:宇宙万物的本源=天理=三纲五常=人性(“存天理而灭人欲”)

    2) 认识论:格物致知(天理、人伦、圣言、世故)

    3.程朱理学的核心:三纲五常

    4.影响:将儒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,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。

    (2)陆王心学

    1.陆九渊:心即理也

    2王阳明

    1)“致良知”:通过加强道德教育,祛除人欲,恢复良知(阳明心学的人欲更多指向非正当欲望,与朱熹的“存天理而灭人欲”有所区别)。

    2) 知行合一:用良知支配行为

    (3)评价

    宋明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,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,导致了中国社会难以发展向前,是皇权加强的产物。

    三、明清儒学

    1.背景

    1)政治: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,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。

    2) 经济:“重农抑商”政策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。

    3) 思想: 宋明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,阻碍了社会的进步:受“西学东渐”思潮的影响。

    2代表人物

    (1) 李赞:强调正当欲望的合理性。

    评价;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征

    (2)黄宗羲:

    1. 天下为主君为客(人民主权):

    2. 以“天下之法”取代君主的“一家之法”

    3. 工商皆本

    评价: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论,没有付诸实践;

    为后世的反专制的重要性.(3) 顾炎武: 经世致用;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(具有朴素的民族主义精神,但

    其民族主义范围较为狭隘,仅为汉民族主义。)

    (4) 王夫之: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;静止是相对的,运动是绝对的。

    评价: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

    4.评价

    明清儒学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诉求,具有反对专制统治和封建思想的色彩,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性。但明清儒学严重违背了地主阶级的利益,因此根本无法被地主阶级所采纳,但为后世的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,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。
>>>点击查看《古至近》最新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