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 页 > 军事小说 > 曳影尘梦 > 曳影尘梦目录 > 作品相关 故事里相关名词和事物的注释(第1页/共3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曳影尘梦 作品相关 故事里相关名词和事物的注释(第1页/共3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    之前忘记在文章里面加入一些文章内容的注解了,想着往后,涉及到很多的少数民族的风俗,包括明代的风俗和俚语等等,还有一些考据的东西,所以,特地添加了注释的帖子。因为是发文发了一半才想起来加注释,所以,没办法按照顺序添加了,大家看文的时候,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词汇,可以及时在帖子里面发帖提出,我会及时的在这个注释帖子里面更新添加的。

    1、关于“医士”的称呼:

    明代初年,因为避讳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忌讳,朱元璋认为封建等级制度很森严,平民不得运用官职称呼,因此不得称医生为“大夫”、“郎中”,因为此等称呼传统意义上,一直是官职的称呼。大明律规定,只准称医生为“医士”,皇家的医生,也参照此称呼,不得称“太医”。

    2、关于“堂名担”的由来:

    明代盛行昆曲,很多的官宦人家,都喜欢在宴请宾客的时候,请当地有名的戏班子来家里唱堂会。在江南,如苏州一带,就产生了一种不用搭台,用雕花的木板和架子搭起来的一种类似小包厢一样的东西,昆曲的演员和琴师就坐在里面演出各样的曲目和角色。在演出之前,主人家会让人去戏班子将“堂名担”的木板和架子挑回家中布置组合,等到晚上开席的时候,点上精美的灯烛,宾客围绕“堂名担”而坐,一边欣赏昆曲,一边饮酒赋诗。因为这个“小包厢”上通常都挂有“某某堂”的戏班子的名字。所以俗称“堂名担”。

    3、关于“家班”的由来:

    所谓的“家班”,也很昆曲的盛行有关。许多的大户人家,特别是首辅内阁的权臣,家中都有私家的戏班子,所有权归自己所有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面大观园的戏班子,就是属于家班。在明代中后期非常流行,比如万历朝的首辅申时行,家里就有很出名的家班,还有严嵩等等权臣,也都喜欢养家班,用来招待客人。很多文人和权臣,还喜欢跟家班中的戏子一起同台演出。很多的大臣还热衷于亲自写剧本来让家班排演,自己做导演或者领衔客串,比如王世贞,还有臭名昭著的阮大诚。通常,一些家班的教引老师都是从外面的名戏班子请的师父,所有就有教引师父的说法。

    4、关于“明代官场的两大应酬玩物”的说法:

    明代的官场交际,通常由听曲和玩叶子牌(叶子牌又俗称马吊)组成。所谓“听曲”,就是听昆曲,早期是听南曲或者是看杂剧,后来在明嘉靖年以后,开始风靡昆曲。所谓“叶子牌”,玩法跟我们现在的麻将和扑克牌都有点像,也是一种博弈的游戏,后来成为赌博游戏的一种,在明代中后期非常的流行。很多的官场交际和权钱交易,都是通过听曲和打马吊(玩叶子牌)的过程来进行的。因而,后世有人评论说,明朝亡于听曲和打马吊。:)

    5、关于京城的“六必居”:

    如果看过《大明王朝•;1566》的人,应该会记得这个名字。这个名牌创立于明嘉靖年,它的店名匾额的确是严嵩的手笔,但是为什么是严嵩写的,这个我没考证过,不敢乱说。“六必居”的酱菜是鼎鼎大名的,在京城是有霸主地位的,所以,很多的贵族和京官在宴请宾客的时候,都喜欢从“六必居”定制酱菜,成为一种身份的代表。所以在文中,祖绎儿买了“六必居”的酱菜去探监,袁崇焕说她奢侈,便是这个原因。现在这个“六必居”还在,从明嘉靖年一直流传到现在,很不容易哦。我吃过它家的炸酱,拌面很好吃呢。哈哈哈,如果再有京东的紫皮蒜,那就齐全咯!

    6、关于绎儿订婚后头上的“彩色缨绳”的典故:

    古代,在女孩子订婚以后,未婚夫都要派人送一根五彩拧成的缨绳给她挽头发,旁人看见,便知道这个女孩子已经订婚了,自然会避讳。这个缨绳一直要到结婚入洞房后,由新郎亲自解开,从此才能拿下来。文中,绎儿的姐姐线娘嘲笑她说“没机会扎绳子”,就是说她脾气太野,没男人敢娶她。爆~

    7、关于明代婚后“拜门”的说法:

    文中,绎儿的姐姐线娘说“拜门的时候告诉瑞蓂……”,是指的明代的婚俗中,新郎陪新娘回门的时候,新娘的姐妹都要跟新郎说自己姐姐或者妹妹的缺点,要求新郎婚后好好督导改正。

    8、关于“却扇诗”和“催妆诗”的说法:

    这两个诗体,首先声明,我不懂格律,所以随便写的,但是,这个传统早在唐朝就有了,更远的说法,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。“催妆诗”是作于新娘上轿之前,也就是催促新娘子赶紧出嫁的意思,通常任何人都可以帮新郎写,当然最好还是新郎自己写。(不过,有人说我写的那首催妆诗,显得赵祺的文笔很媚。爆~)“却扇诗”其实原本是闹洞房的时候由新郎或者新郎的朋友写的,目的是让新娘子把盖头掀起来,露出庐山真面目。明代时候,其实已经不用了,但是,我为了故事的剧情需要,把这个传统项目加上去了。因为没有写闹洞房,再不写点东西,大家会觉得无聊的。另外一个细节,祖泽润在背新娘出门的时候,我写了一个细节动作,不知道大家注
>>>点击查看《曳影尘梦》最新章节